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6376|回复: 37
收起左侧

此间真味 | 我怀念的,是米字旁的童年味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立冬后,新收的灿米(粳米)要开始寄给灿村的地主,和他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这些城里人不时回复一句:“今年的灿米煮的饭可真香,要不再给我寄一些来。”采用庐山泉水灌溉,有机方式种植的灿米,带着田野的清香,煮出来的白米饭,当然是香气诱人。新米收成后的那种的喜悦,也都化作舌尖上的记忆。一碗米饭,既留住了乡愁,又满足了现代生活所需,成为连接城乡,营造生活的桥梁和中间力量。

小时侯嘴馋,以至于家里人从小就给我冠上了“好吃”的名头,彼时还没有“吃货”的说法,“好吃”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始终伴着我的童年。其实,我的“好吃”是有名无实的,物资匮乏年代,一碗米饭,既是主食也是零食。那时候,还不懂这一碗米饭的珍贵。每次开饭时,总嚷嚷着没菜,吃不下饭。大人们就说:“不吃饭,怎么长身体?”嘴上严厉,还是会跑进厨房,为我调上一勺猪油,倒点酱油拌到饭里。纵使我百般刁蛮,也抵挡不住猪油拌饭的香。一碗米饭,所带来的幸福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04.jpg

米字旁
食为天,米为先
从我有记忆开始,最难忘的画面是,袅袅炊烟升起时,回家“吃饭啦”的声音就开始在巷间此起彼伏。旧时,人们见面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么特?”能回答“吃过了!”也是一种自豪和幸福。那时读书、考功名、做官,就是为了能够保证有碗“饭”吃。有饭吃似乎成了混的好与不好的印证,也是贫穷与富贵的分野。“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淳朴厚重的农耕文明,人们对土地和粮食的向往依赖超越一切。米作为生活稳定的基础与象征,在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留下了沉重的烙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成了那段苦难的历史中,最值得渴望的画面。

粳、籼、糯
小时候不涉嫁穑,五谷分不清。可在吃上又很讲究,早上的粥,要吃圆粒米煮的,黏稠也经饿,能顶一上午。饭要吃长粒米煮的,好吃有嚼劲胀性也大。至于为什么好吃,总没去深究。吾乡是鱼米之乡,种田以水稻为大宗,早晚两季,分早稻、中稻(一晚)、晚稻三种。早稻春日播种,以籼稻为主,籼稻粒长,在抽穗开花后成熟得快,对于急着等米下锅的劳苦农人来说,显然更容易期盼。早稻盛暑收割,收后复播,即为晚稻。中稻略晚于早稻栽种,初秋收割。晚稻一般种粳稻,其粒圆,其茎秆坚韧,相对而言有较好的抗倒伏性,且品质好口感佳。

除了粳稻和籼稻,这里每家都要种点糯稻,以备时节日用所需。糯米一般不作为主食,更多的是作为时令小吃、地方风味食品的原料。家里之前有两只一米高的鼓腹陶坛,专门收存碾好的粘米粉糯米粉(当地也称为赤粉)。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08.jpg

米字旁
是人间烟火
上古时,人们一日两餐,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时间。国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不知起于何时,三餐的具体内容又多有差异。吾乡地僻,农村人习惯三餐都吃干饭,至今如此。而我家却按旧时习惯吃两干一稀,早餐是吃粥的。之所以有差异只是因为农村不比城里,春夏秋三季都要下田劳作,农事辛苦,体力消耗大,非米饭不能挡饿,久之便成自然。

引汤
柴火煮饭时第一开的米汤称为引汤(乳白晶莹,称“莹汤”更佳),撇起盛在碗里可以喝,有米的香气。有时常用来泡锅巴粥,满满一碗,香脆滑爽。锅巴粥现在也吃,但少了当年的味道。有几年乡下流行吃生鸡蛋,据说更营养,父亲有一阵子早晨也用莹汤打鸡蛋花给我们吃,鸡蛋打好,浇上刚从锅里舀出的莹汤,瞬间变成丝丝黄白。加一勺糖,甜而丝滑可口。小时侯家里盖被的被套由两层布面合缝而成,面上是绸布,底下是较厚实的棉底布,秋冬季母亲拆洗盖被,白色底布洗净后必用莹汤浆过,浆过的底布晒干后略有些硬,掩在脸上还有淡淡的米香。

米饭
小时候我吃饭是实至名归,除去人家做客吃酒外,寻常是吃完饭便不再动筷子空口吃菜。家中没有菜时,就白饭也能对付两碗,是乡下常见的二号碗,比大号的蓝边碗略小。在乡下,即便是普通的小姑娘,一餐也要吃下两碗饭。那时候物资匮乏,父母总是为一日三餐费劲了脑筋,即便没有菜,也能做出很多让我记忆深刻的各种“名”饭。最奢侈的应该是蛋炒饭,鸡蛋、猪油伴着热白饭翻炒,一年难得吃上一回。一般在我考试的时候炒一次,以资鼓励考个好成绩。能偶尔吃上的是猪油拌饭,将调味佐料当菜,也算是物尽所用。调一调羹猪油到小碗里,倒些鲜酱油,放进热锅把猪油焖化。盛了热饭后,将猪油倒进饭里拌均,乌白相间的饭粒、猪油的香,酱油的鲜,色香味俱全,哪还要什么下饭菜啊。开水泡饭是很饿的时候,如放学归来,可以很快抵饿的食物。从筲箕篮子里盛了剩饭,先倒入热水过一下饭,再倒第二次热水方很舒坦地喝一大口。开水浸了米饭的清香,很可以抚慰饥饿的胃肠。开水泡饭有佐菜才更圆满,灶房碗橱柜里一般都有霉豆腐和酸腌菜,碰上盐或糖醋腌泡的嫩生姜,更是吃泡饭时调和口味的妙品。烫饭是冬天晚上常吃的,烫饭很是便捷,将白天吃剩的饭菜,加水与青菜同煮便成。有时里面还要加糯米粑,这时我倒更爱里面软绵的糯米粑,转而嫌饭粒碍事了。有时吃过晚饭后,手里还抓一只饭团。这自然不同于日本那种精致的饭团,只是饭后到锅灶边,用铲子把贴在锅沿上的米汤留下的一圈薄痕,连同下面一点薄锅巴和粘着的一点饭粒,一同铲下,握在手里,捏成团子,一边跑去玩一边吃。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12.jpg

知米饭者,莫过于袁枚。他曾说:「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这大概是对一碗米饭最高的评价了。

粥的出现比饭更早,是取决于上古时期烹饪器具的演变。《康熙字典》上说:「粥,音祝。糜也」。糜与祝,说的就是今人所言的粥。在吾乡,粥也是读祝(zhú)。太平盛世,粥可养生。而在战乱、灾荒时期,粥可以饱腹、可以用来续命。《本草纲目》里边,单独给了粥一个位置,并给出了差不多60种粥的功效及用途。

冬季,早餐吃粥是顶不过一上午的热量消耗。此时红薯正上市畅销,亲戚家也会背来一点,我们就有了每天的红薯粥吃。不过红薯粥常吃,胃会泛酸。白糖粥似乎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经常可见家中老人端着一碗白粥追在孩子后面满世界的喂饭。小孩不爱吃菜,也不愿意吃饭,在粥中加入白糖,变甜后,那些挑食的孩子才乐意吃上几口。酱油粥味道不错,只是扮相着实有点不雅,不过深受小孩子们的欢迎。绿豆粥,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细火慢熬,绿豆熬得沙软沙软,皮又除净,入口即化。几碗绿豆粥下肚,旋觉暑气渐消,心里植了绿阴般凉沁。条件好点的人家还会加冰糖煮,个别人家还会冷冻一下,吃起来更加爽口。腊八粥,每年腊月初八,母亲总要去寺庙求些腊八粥给孩子们喝。在最寒冷的腊月,一碗粥对匆匆的路人也是一份最温情的慰藉。

粥与生活的关系,就像粥本身一样,细腻绵密,无论寒暑,热的温暖肠胃,凉的消暑祛热,算是最本色、最平民、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了。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17.jpg

米字旁
是一种仪式
国人对食物的创造和传承,总与故事脱不了干系。好似聆听过这些故事,入到嘴里的一切食物都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回味悠长。譬如糯米,为纪念为国投江的屈原,做成了粽子;为纪念状元及第的邹应龙,做成了糯米糍;为纪念救国民于危难之际的伍子胥,则做成了糍粑。

吾乡有习俗,在正月十五,一定要吃了米丸(糯米汤圆),年才算过得圆满;到了三月三,野菜米粑清香,吃了健体强身。立夏时节,一碗米粉蒸肉,吃饱才有力下田干活;到了端午节,街头巷尾粽子飘香;六月天,一碗米糟和绿豆粥,清凉又解暑;九月九重阳登高,一块云片糕,祈福延寿;冬至后,忙做糖糕和米粑,好备着过年……

米,既是平日里的一份心意,一种仪式,也代表着一份节日的祝福。“嗦”一碗米粉,可以是一天的开启仪式。吃一块糖糕,可以是一年的开启仪式。吃一块米粑,可以是一生的开启仪式。这些,也是人间最温情的慰藉。米的故事、制作技艺和习俗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便成了庐山文化的另一缕精华。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21.jpg

吾乡盛行吃粑,粑也是仅次于饭和粥的主要食物。如果有人邀请你去他家吃粑,本地人绝对不会马上答应“去”或“不去”,而一定会问:“是有么事不?”可以看出,做粑不是寻常的事,要“有事”才会做。粑,源于祭祀,凡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做屋上梁等,乡民们无不做粑,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粑在她们心灵手巧下演绎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并且把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揉和在其中。不经意间,乡民对土地的眷恋、对祖先的敬意、对邻里间的情感,都在利用这小小的粑进行着巧妙的传递。

小时候,每家都有一盘小石磨,日常生活的粑、豆腐等都要靠它才能做成。每年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忙开了,要熬糖、做糖糕、打豆腐、做粑等。如家里人手少,还要请姑嫂妯娌以及邻里来帮忙。磨粉、揉粉、做(印)粑,蒸粑……粑的制作场面和谐热闹,灶旁邻里间的谈笑,那些母教女、婆传媳的言传身教,那些社交情感和勤朴家风就用这样的方式代代传承。

吾乡的粑虽然品种繁多,但主要原材料就两种,粘米粉(籼米磨成)和“赤”粉(糯米浸泡磨成浆,沥干晒成块状)。一般与时令相关的粑,是用粘米粉做的。比如正月将做豆腐剩下的豆渣与粘米粉混合做成豆渣粑,这是走亲访友的馈赠回礼佳品。母亲娘家亲戚多,大年初二去拜年,常常是一担谷箩的糕点挑去,回来时,谷箩一头是豆渣粑,一头是睡着的我。至三月三、清明前后,地里野菜清香,摘来剁碎后掺入粘米粉中做成米萩粑蒿的粑(青团),这些野菜粑是吃后唇齿留香,伴着度过那青黄不接的日子。至七月半时,南瓜成熟,将其做入米粑中,一盘黄溜溜的南瓜粑,色香味俱全。吾乡习俗,这天需用南瓜粑祭祖,这时,小小的粑成了“圣物”,沟通着阴阳,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也希望得到他们的庇佑。在中秋前后,田间杂种的粗粮已收获,于是有了芦粟(高梁)粑,粟米粑。这些虽口感不佳,但对身体却是非常有益的。立冬以后,红薯、稻谷收获入仓,可以常吃薯渣粑碱水粑了。

而那些与节庆相关的粑,则是要用糯米(赤)粉来做的。比如小孩满月、周岁,或生日庆寿,上梁之喜等,常用的就是圆粑、印子粑(赤粉里掺些粘米粉),而且每个粑上都要印上红点,以示喜庆。特别是上梁抛粑,“争抢”的热闹会让东家以后大发大样(漾?),邻里也因为抢到了上梁粑,也沾到“华厦落成”的喜气。糯米糍粑(纯赤粉)也是女儿出嫁前下辞家礼,男方也用糍粑招待亲家。因糯米粘性好,寓意从此后两家“亲热巴着”(星子方言 “亲热和睦”之意),寄托着人们彼此间的美好祝愿与企盼。而乡里红白喜事酒席的“十大碗”中,糯米糍粑就是其中一道名菜,热腾腾的糯米粑,随便揪下一坨就可往嘴里塞,浓浓的米香瞬间就传遍了四肢,洒上芝麻,配以白糖拌粘,糍粑一个翻滚,即可拈出,丢入嘴里,糖还来不及化开,就伴着粘糯的糍粑,随着咀嚼在齿颚间来回拉扯,软糯甜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味蕾,暖心也暖胃。

“粑”这个字,字面上看总觉得有点俗气,不如北方的“饼”来得有名气。然而,乡人只要说到“粑”字,自然的就有股亲切感,是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是深入骨髓的,是外来的食品所不能动摇其地位的亲切。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25.jpg

糖糕
糖糕是最具年味的过年糕点,小时候都是自家做的,全家人凑在一起,或请邻里帮忙,这也最能体现每家的实力。而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那甜酥香脆的炒米糖糕

做糖糕的前期工作好多:必备的是糯米,加工成冻米和熬成饴糖。先将长粒糯米浸泡、淘净、用木甑煮熟后,放到偌大的竹篾肚筐或簸箕上暴晒,直到晒成米胚。关键是要在冷天冻过夜的,然后密封装好待用。冻过才叫冻米,炒的时候才膨胀得开,松脆。切糖糕的头一天就要将炒米炒好,第二天一个大早就开始熬饴糖(即麦芽糖),这些步骤我不知道如何做,只知道要一直把米或着番薯用大火一直煮,要煮一整天才能熬好,而且水一定要用冬水。
开始切糖糕时往往是要到晚饭后的,把里锅的饴糖舀点出来到外锅,还是要煮,但是是小火了,大人不停用勺子搅拌拎起到了一定的稠度就把炒好的冻米倒进里面搅拌,花生糖加花生进去,芝麻糖就放入芝麻。然后起锅倒在一个格里,打压实冷却后切成几块竖长条,然后将竖长条又切成一片一片的,装进瓷坛、缸、洋铁桶里,密封好。每年母亲总是将装满糖糕的坛子藏到小孩子找不到的地方,不然被我们发现了会吃个精光,留不到过年。

不只是拜年时要用糖糕招待,平时结婚糖糕也是必需要有的。新娘的嫁妆里都会装上满满一桶糖果,以糖糕为主。新娘迎进门时,众人将这些糖糕(果)从高处抛下,邻里男女老幼都来“争抢”回家,此俗当地谓之“散阁伙”。阁伙是合伙之意,也即新人要进本地群了,初来乍到,发个红包(糖糕),希望今后邻里间多多帮衬照顾,和睦相处。邻里抢了“阁伙”,得了甜头,话也是自然捡好的说。这小小的糖糕,瞬间就亲近了新娘和邻里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29.jpg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进入端午节模式,要包粽子了。吾乡粽子与他处无异,只是在糯米中拌入菜籽油和食碱,易熟透且表面色泽金黄,十分好看。粽子里面佐料以各人喜好而定,芝麻、红豆、蜜枣、腊肉等常见。外型花样也多,手巧者将一片粽叶包成三角锥形的、也有包四个尖角形的(我常叫斧头粽子)。小孩子也喜欢来凑下热闹,但常常是不成型、散架、漏米,偶尔包好了免不了自夸一下。不过,大家看着这个包得极难看的粽子,都会笑起来。

吾乡人家,过去一到夏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米糟(酒酿),将籼米饭或蒸熟的糯米加以酒曲,捂暖后经天然发酵而成。糟做好后需封存,想吃的时候舀几勺,加点水,撒点桂花,或者再加点糯米小丸子,尤其是冰镇过的,清爽甘甜,香醇美味,携带着一丝淡淡的酒香,仿佛顷刻间就能将暑热及劳累化解于无形。米糟是我贪吃的证据之一,常常不顾大人的劝阻,微醺酣睡于米糟(酒酿)坛子前。呵呵,不过是用温心的微醺,消解酷暑的惆怅而已。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34.jpg

现在早餐流行的米粉在我小时候是不容易见到的,即使是难得吃上一回,也是当菜下饭的。米粉虽是江西特产,但在吾乡不太作兴,不知什么原因。倒是大米磨浆后沥水晒干的粉皮是家家必备的,平时来客,粉皮可炒来作菜,是下饭的常菜碗。米粉肉在现在是一道稀松平常的家常菜,且米粉也只是配角。可在物资匮乏年代,绝对是米粉当主角,一碗米粉蒸肉,里面尽是米粉难得见上几片肉。不过,光是米粉,拌在饭里也能吃几大碗饭。我通常是把吃完饭后,才将留在碗里的肉大快朵颐,可以回味悠长。
米粉当菜还有一例,吾乡山里有一道非常古老的菜,和米粉有关,叫槠子粉(槠,星子方言读liǎ,苦槠的果实很像栗子,星子《风俗民情》一书作:栗子粉,似有误),由槠子磨粉加入粘米粉一起相拌而成。因槠子自带苦味,所以去壳磨碎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以此来去掉它的苦涩味。槠子粉的吃法也很多样,可以做成苦槠豆腐和凉粉,吾乡的吃法是与粘米粉拌匀成糊,烫成皮,加入葱姜蒜,直接炒熟了来吃,因为淀粉很足,味道微苦又有点栗子味。苦槠子是长在树上的粮食,旧时在遇到饥荒时,可抵半年粮救人性命。


吾乡有道下饭的常菜,叫辣椒榨(榨,星子方言读zhǎ)。实际是以粘米粉和新鲜的辣椒为主料,将辣椒剁碎,与粘米粉加水拌成糊,略经发酵,然后倒入锅中煎炒,没有炒熟之前一点点酸味,炒熟了一点点辣味。别小觑这不起眼的辣椒榨,酸香粘脆的味道让你吃得津津有味,不仅激活你味蕾,多下饭、粥,同时还可当作饭增加你饱足感。

在所有的节日里,春节无疑是最隆重的。对于米而言,也是一个最盛大的舞台。大年初一,每家桌上都有一个大的糕点盘招待来拜年的人,里面放有很多当地特色的过年糕点。根据每家的情况,有丰俭不同,但每家绝不能少了糖糕的(糖粑的),还要有老年人爱吃的雪枣和云片糕。

云片糕,因雪白轻薄如片云而得名,不管是其音其形,都有步步高升之意。云片糕不只是过年才有,平时也能吃到。特别是在重阳节,是馈赠长辈的首选,也可称为重阳糕。旧时,定亲后送节的三斤两包,是少不了云片糕的。云片糕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配以白糖、猪油、五仁、芝麻、香料等近十种佐料。糯米,都要碾去米皮,只留下米心,磨得极细,连续过筛,绵细如面,炒熟,且要保持白净。雪枣,只过年才见得着。形似小枕头,着霜似的白糖衣,内瓤恰似透明的雪花丝,故名雪枣。也是用糯米做的,其外实内空,入口即化,松酥香甜。一般只是食品厂或糕点作坊制作。因其稀缺,一般都放果盘的最顶端,只能看看解解馋的,决不能冒然侵犯。也不是没有黄口小儿敢冒大不韪的,主人家脸色也不会难看,到底是过年,但心里自然是辣痛的。我也只能干羡慕,决不敢效行,回家会挨父母骂的。

如果说云片糕和雪枣是糕点里的阳春白雪,那么三角粉便是下里巴人。三角粉是吾乡老人们解馋之常用。平时将粘米或糯米炒熟,又将炒米磨成米粉,配以熟的芝麻粉,黄豆粉,加入棉白糖搅拌混合后,装入罐子里密封好。平时嘴馋就挑一勺来吃,小时候祖母常拿三角粉来哄我,也算是物资匮乏时期能够常吃的零食佳品,如今日子过好了,对三角粉却越发的怀念。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338.jpg

米字旁
是家的眷恋
吃饭因为太日常,容易藏入心底,古人的「归路渐香菰米饭」、「客梦未沾菰米饭」,虽然菰米是黑米,但吃家里的饭这回事情还是令人向往,只要有米香的地方,就有家的味道。以前人们常常盼望着过年过节,过年节就意味着有好吃的。匮乏年代的人们,时令节庆里除了一碗白米饭的质朴慰藉,还能千方百计的将米做成上百种花样,一个简单的米,黏在各种字的旁边,就组成了一个五花八门的米食江湖:粥、粑、粽、糟、糕、……黏黏糯糯的米字旁,就是过日子的底气,也是与故乡断不了的乡愁。

只要有稻米的地方,就有一种“米字旁”的生活,如米般香糯、温润。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白丁陋食,凡有厨烟之处便不难寻见米的身影。在自然的时序里,日子不紧不慢地流淌。所有关于儿时家的记忆里,总是带着米香气。那扑腾氤氲的热气,就是对家最缠绵的眷恋。


文:醉石
来源:归宗的日子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我
发表于 2021-12-2 19:5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写的真好!小的时候,多么让人怀念的农村生活,即苦逼又快乐!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985

帖子

5187

星币

星之子

Rank: 20Rank: 20

积分
5495
发表于 2021-12-2 20:05: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家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21:3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真实的故事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