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3818|回复: 0
收起左侧

白鹿先生与庐山白鹿洞台榭

[复制链接]

300

主题

416

帖子

4032

星币

大学四年级

Rank: 17Rank: 17

积分
3081
发表于 2017-1-4 15: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唐代的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以来,历代不乏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唐代以后,庐山又成为了天下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首选之地,也是天下读书人迷恋的地方。“怜君少隽利如锋,气爽神清刻骨聪。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全唐诗·卷570》)好一个“唯转莹”必“入庐峰”。这首唐代潇湘诗人李群玉的《劝人庐山读书》七言绝诗便是唐代庐山读书风尚的写照。而当时纷至沓来的青年读书人中,便有洛阳的李渤与其兄李涉。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李渤、李涉兄弟的到来不但演绎了白鹿洞创台榭与白鹿国学的精彩,更为其后的南唐“庐山国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对话庐山:李氏兄弟“读什么书”?做什么人?

自古读书为入仕,子曰:“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士”、“仕”通义,原本作为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之一;之所以位居前列,究其原因就是“士”是一个有学问的阶层。所谓“士”途既可以谓“修身”,也可以谓“立业”,还可以从政作官。尽管“士”途不一,但读书人“入仕”的目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入道明理、博学于文、成就做人。所以说“士”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国学的创造者与推动者。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读书人通过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走向从政之路者大有人在,但并非唯一目标。李氏兄弟不远千里来到庐山筑台读书却不为做官。据《旧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祖玄珪,卫尉寺主簿。父钧,殿中侍御史,以母丧不时举,流于施州。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元和初,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李巽、谏议大夫韦况更荐之,以山人征为左拾遗。渤托疾不赴。”

在古代抗旨不尊是大逆不道,李渤以疾病为由推脱隐居之后,朝廷再于元和九年“以著作郎征之。诏曰:‘特降新恩,用清旧议’渤于是赴官。”为避免“新账”、“旧债”一起算,李渤被迫赴任。其后,尽管李渤政绩突出一再升迁,但耿直无忌仍然得罪不少朝廷重臣又不肯同流合污,最后还是“乃谢病东归”。当然,“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作为一个有才智的“士”人,朝廷仍然没有放手。

与其弟李渤一样,李涉也不求为官,喜吟诗作赋钻研学问,为唐代著名诗人;后迫于朝廷征召也只应“太子通事舍人”、“国子博士”等秘书与幕僚性质的职位。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氏兄弟超脱的求学境界;这就是“秉道而行、弘道守真、独善其身、崇尚自然”。而这种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唐代“以道化人”的思想和扶持道教的政策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在武周政权倾覆后,唐代的统治者崇奉道教的程度与唐初相比有增无减,希望道祖李耳的声望能为李唐王朝的合法性增色。而一些“士人”对于武周政权用法滥刑怀恨在心,故而对于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更乐于接受,倾向于亦文亦官、亦隐亦仕、亦儒亦道。

对话历史:李渤居所为何曰名白鹿洞?

在《旧唐书·李渤传》与《新唐书·李渤传》中,除记载李氏兄弟在庐山,或在庐山白鹿洞读书之外就没有更多关于“白鹿”与“李渤”相关的记载;元代以后,有关二者关系的神话传说开始被渲染。

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载:“涉,洛阳人,渤之仲兄也。自号清溪子。早岁客梁园,数逢乱兵,避地南来,乐佳山水,卜隐匡庐香炉峰下石洞间。尝养一白鹿,甚驯狎,因名所居曰白鹿洞。”辛文房虽为元代西域人,但对于唐代诗歌的渊源与流变有较深刻的研究。然而,在他之前,并不见“石洞”与李涉“尝养白鹿”一说,庐山香炉峰下“石洞”的存在也不知根据何在?这也使得“白鹿”说愈传愈讹以至于最终形成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吕柟撰《新辟白鹿洞记》曰:“夫白鹿书院之有洞,犹吾儒之经记也”,说明因已无洞而开凿。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又琢石鹿于洞中,并作《石鹿记》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认为白鹿早已不存,而石洞也早已坍塌,故琢石鹿代之。经过这两位地方官员牵强附会的粉饰,后世便有了“神仙匡庐”的风物传说了;说是李氏兄弟在此潜心研读圣贤文章,由此而感动了天上的白色神鹿;于是神鹿便从天而降,悄然来到李渤身边,朝夕相伴,伺候左右,甚至还能下山上街,为李氏兄弟沽酒买墨与递简投书。为此,李氏兄弟也与白鹿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遂将台榭命名为白鹿洞。

当然,对于这些民间传说臆测的神话故事,一方面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态和谐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是对道教徒所追求的生活画面的一种艺术创作与歌颂。但对于历史的研究就要从历史事实出发,重视神话故事与思想观念的内在联系,把所反映的东西放在对评价对象的历史现象中去进行考查,而绝非是“无稽之谈”所能概括。

据史料考查,李渤自青年时代起便以“白鹿先生”自号而明志。大约在庐山读书期间,他曾来到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湖口石钟山考察,并撰写《辨石钟山记》一文。在该文的落款中就有“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这里通露出两条重要的信息。其一,“白鹿先生”是李渤自号。其二,“贞元戊寅岁”与李渤在庐山时间相近。《旧唐书·李渤传》载李渤:“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由此往可推知李渤的生卒年为大历八年到太和五年。“贞元戊寅岁”离太和五年还有45年,正是李渤26岁左右。李渤自离开庐山与后来到任江州期间就没有中途返回庐山的记载。故此时的李渤当还在庐山隐居读书无疑。其次,李渤自号“白鹿先生”,这与李渤对道教信仰相关。《新唐书·李渤传》曰:“与仲兄涉偕隐庐山。尝以列御寇拒粟,其妻怒,是无妇也;乐羊子舍金,妻让之,是无夫也。乃摭古联德高蹈者,以楚接舆、老莱子、黔娄先生、於陵子、王孺仲、梁鸿六人图象赞其行,因以自儆。”可见李渤来庐山的目的是为修道而久住不离。庐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崇尚道家老庄思想与修道感悟相一致;来到庐山既可以研修道家理论,又置身于道教圣地,山川秀美,道氛浓郁,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这正是李渤所追求的。难怪他在《喜弟淑再至为长歌》一诗中有“我本开云此山住,偶为名利相萦误。”的悔意。

名号是自我追求的标志。李渤之所以自号“白鹿先生”是以“道”安身立命之寓意。李白在《游泰山六首》诗中便有:“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之憧憬。“白鹿青牛迎法驾,羽衣象简演朝仪”这幅出自泉州元妙观楹柱的题刻将道祖老子过函谷关的坐骑“白鹿青牛”相联系,表达出道门信仰者对“白鹿青牛”象征意义的理解。元代孔齐所撰《至正直记》载:“世传白鹿纸乃龙虎山写篆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其实,自唐朝以来,白鹿纸便是灵宝派、上清派符箓画符的专用纸。这种命名理念源自对修道长寿的追求。《抱朴子·内篇》曰:“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葛洪还在《神仙传》中有白鹿与道教神仙人物的故事。

这样就不难理解李渤为何用“白鹿先生”自命其在庐山读书台榭之名?换句话说,“白鹿先生”是李渤根据自身既从道又修文的志趣而取的自号。那么,修道读书之人的居所为何以“洞”为名称呢?“洞”之本义是“窟窿”之穴;在道教中,指处在深山中的神仙居住之处,并延伸为道士修道的居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有“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幻境描述,而李渤只是将这种幻境用在现实中对台榭的命名罢了。

南宋王应麟《玉海》中载“白鹿洞”条:“唐李渤与兄涉,俱隐白鹿洞,后为江州刺史,即洞创台榭”。这里,王氏将“洞”与“台榭”相联,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即均为道教宫室之意。在古代,台榭是规模不大的宫室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至唐朝后,台榭式宫室遭淘汰,却还延伸为道教藏书建筑之称谓。李渤在庐山创立白鹿读书台榭,便是有此涵义。到了元朝以后,“白鹿洞”名称的真正涵义被逐渐湮没,这也反映出自宋明理学兴盛后,时代精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道教与道家学说再也难以恢复到李唐王朝那样的显赫地位。(冯玮)

(来源:今日头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