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2633|回复: 2
收起左侧

杉树为何不被文人青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1 1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杉树为何不被文人青睐?

□陈林森


    杉树是我国南方分布最广泛的常绿乔木,是我国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几乎一片空白。本文初步探讨这个问题的自然和人文的原因。
厥功至伟  林中翘楚

    万杉寺是庐山五大丛林中唯一以树命名的寺院;推而广之,也应是天下寺院唯一以“杉”这种树命名的寺院。以树命名的寺院在中国有很多,比如重庆双桂堂、广东六榕寺、河北柏林寺、长沙松柏寺、石家庄白果寺等,而以杉树命名的只有万杉寺。杉树,南方一般称沙树。长期以来我对这种树怀有深深敬意。我高中毕业下放武宁山区,我的祖籍靖安也是一个山区,我的外家都昌苏山是个半山区,我又长期工作在庐山东南麓,一直对广泛分布在江西红土地上的杉树抱着深厚感情,深知杉树在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中的重要意义。半个世纪前,我在山区当知青,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他们在艰难岁月里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房。房屋的墙体是用干打垒方法构筑,整个工程几乎全靠村民互助性质的义务献工(换工),除了泥墙和少量石灰,其他建筑材料几乎全是杉树。农民在山上砍伐杉树,这些杉树不但是房屋的栋梁,也是内墙、门窗、天花板和地板的建筑材料,甚至屋顶也用杉树皮苫蔽。至于农民家里的各种用品,几乎全部拜杉树所赐。在工业不发达的年代,杉树是农民的主要依赖。直到现在,无论是武宁还是靖安的山区,举目四望,在高山深涧、层峦叠嶂,大量的林木仍是杉树。
骚人不眄 迁客鲜顾

    虽然杉树在人民生活中,尤其在农民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上,杉树却不受古代文人待见,它的形象在古代诗文中出现得太少,与类似的树种松、柏相比,仿佛九牛中的一毛,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完全没有地位。从先秦的屈原,到唐代的李杜,他们没有歌咏过杉树。很少有文人墨客以杉树为题材创作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我在《诗词名句网》查得标题含有“松”的诗词586首,标题含有“柏”的诗词146首,而标题含有“杉”的只有34首。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论在人民生活中的贡献,松树远不如杉树,除了作为柴火,松树比杉树经烧,在其他方面,松树大抵不如杉树。比如杉树材质较轻,便于储运。杉树纹理直,容易加工,可以制作各种形状的家具、用品,被誉为“万能之木”。杉树的高度、直度和树围等指标都优于松树,作为建筑材料,则远胜松树。杉树的树形比松树挺拔、伟岸,树冠呈塔状,整体观赏效果胜过松树。杉树和松树一样是常绿乔木,是山区绿化的好树种。杉树是速生树种,10-20年可以成材,在生态文明中的贡献非常突出。陶铸《松树的风格》一文赞扬了松树的“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共产主义风格,杉树同样一身是宝,丝毫不比松树逊色。
    可就是这样两种树,在文学史上却处于如此不公平的地位,古今文人墨客吟咏杉树的作品如此之少,这对于杉树是不公平的。反过来,正是由于万杉寺的建立和兴旺,不仅为杉树在文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也为杉树在生态文明的光荣册上填补了空白。例如,在《诗词名句网》查出的标题含有“杉”字的古代34首诗词中,标题含有“万杉”或“万杉寺”的诗词共11首,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宋代高僧大超手植万杉,造福于民,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今天,万杉寺得到空前的振兴。作为全国唯一用杉树命名的寺院,如果我们共同努力,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光大,可能形成有丰富内涵、具有江南特色尤其是庐山品味的杉树文化。
非植中原 多生南国

    松树与杉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悬殊,可能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区域不同有关。我国地广树多,北方多松,南方多杉。杉树是我国原生的重要林种,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优质速生丰产树种之一。资料介绍,杉木为北温带的树种,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及湿热,怕风,怕旱,适应年平均温度15℃~23℃。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长期在北方,王朝政权多建立在中原地带,使得封建社会的文人活动区域以北方为主,这可能是松树更多为士大夫关注,而杉树则较少得到文人青睐的原因之一。在上述34首标题上有“杉”字的古诗词,其作者基本上是出生或长期活动在南方的文人,如白居易、苏轼、苏辙、曾巩、杨万里、洪咨夔等,韦应物虽然是长安人,但做过苏州刺史。
    潘富俊博士所著《诗经植物图鉴》(九州出版社),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了《诗经》中的135种植物,其中约有树木40种,有松、柏、桑、梅、杨、柳、桃、李、杞、梓等,唯独没有杉。这和《诗经》产生的主要地域有关。《诗经》的主体部分是《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主要在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大部分是黄河流域。《雅》《颂》更是产生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地区陕西一带。当时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当时中国开发的疆域较小,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还没有直接管辖到祖国南方的广大地域。《楚辞》是在中国南方特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诗篇,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但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仍然离不开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屈原作品中的神话形象,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背景下创造和产生的。屈原作品中出现的主管山川的地祇,多数亦来自北方。屈原本人作为贵族,也是深受北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简单地说就是楚地文化的发展是受着当时表现为先进的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的。在南北文化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在潘富俊所著《楚辞植物图鉴》中,收录了100种南方草木,有松、柏、桂、橘等,也没有杉。《广群芳谱》(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是清代学者汪灏编纂的一部类书,分为谷、麻、蔬、果、木、竹、卉、药等11谱100卷,在“木谱”这一卷,松62页,柏16页,而杉只有4页,这几种树在诗词文赋中所占比例可见一斑。
古韵罕见 意象不传

    除了北方文化占主流地位的原因以外,鲜有人歌颂杉树,也和文学艺术的意象规律有关。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在文学领域,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意象有独创性,也有继承性;有个性,也有共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继承性大于独创性,共性大于个性。有的意象在古代文人笔下被反复运用,逐渐固化而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例如提到鸿雁,就想到思乡;提到梧桐芭蕉,便想到悲凉、孤寂等。自然物象与情感之间建立了某种稳定的联想关系。就树木来说,常用的意象有松柏、杨柳、梅竹、梧桐、桃李、芭蕉、桑梓等,杉树没有进入文人的视野,没有形成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意象。在古代文人笔下,松柏象征着高洁人格、经国抱负、守志节操等形象,古人习惯于松柏并称,从历代诗词歌赋中,可以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悠久历史的“松柏情结”,但是与它们有同样自然属性的杉树,却被排除在外。唐朝大诗人李白对松柏情有独钟:“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将松与兰并列,与桃李对比,把松树塑造成高尚人格的象征,成为千百年来文学艺术作品中固有的形象。桃李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反面形象,这并不意味着桃李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文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导致的。传承的好处是,写起来方便,读起来方便,它的不好的方面是被固化了,形成了朱光潜所说的“套板反应”。
    孔子大概是最早赞扬松树的,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在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孔子对松树的定性,成为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成为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陶冶和人格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久之,一说到松树,就是坚贞不屈,忍辱负重,自我牺牲。而杉树根本没有形成意象,在文学艺术上的地位阙如。按照朱光潜的说法,意象就是运用事物的联想意义,比如我们看到天上的浮云,就会联想到游子,于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成为千古绝唱,浮云这类意象就经常出现在“羁旅行役”为题材的诗词中。但是这类联想意义运用多了,也容易走向平滑俗滥。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也会从文化上扼杀思想的自由发展。从前吟诗作文的人都依《幼学琼林》一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在《幼学琼林》一类启蒙读物中,同样没有杉树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中都没有杉树的座次。我们知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是杜甫的名句。杜甫把松树作为正面形象,将竹子作为反面角色,在自然界并没有充分的道理,如果写成“新竹恨不高千尺,恶松应须斩万株”也讲得通,甚至与它们的自然原型更加贴切。“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唐•孙岘《赋竹》)完全是一派“高节凌云”的君子之风,怎么能说是“恶竹”呢?当然这里的“松”“竹”不能调换,有平仄的考量。但是“松”换成“杉”就不影响平仄的布局。为什么只能用“松”而不能用“杉”扮演正面角色?这就是文学意象的强大力量,就是文学意象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杉树文化 待赋内涵

    古代文人中写杉树用笔最勤的要数苏辙,他除了那首著名的题为《万杉寺》的诗以外,还写了三篇文章,赞美了杉树的高贵品质。元丰三年(1080)他因乃兄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江西筠州(今高安)任盐酒税务官,那年十二月写了《东轩记》一文,里面说他在听事堂的东面,盖了一间小屋,种杉树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宴乐休息的场所。可见他对杉树的好感。第二年(1081)五月初九,写了《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把杉树与松、竹并提,作为庐山优美风景的内容。尤其是元丰八年(1086)写下了著名的《南康直节堂记》,文中写道:“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文中抓住了杉树最重要的特点,“直如引绳”,赞扬了徐望圣的品格操守有如杉树一样刚正不阿,也表达了自己的操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了《栽杉》一首五言诗:“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才高四五尺,势若干青霄。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病夫卧相对,日夕闲萧萧。昨为山中树,今为檐下条。虽然遇赏玩,无乃近尘嚣。犹胜涧谷底,埋没随众樵。不见郁郁松,委质山上苗。”这是我们读到的对杉树描写最具体的一首诗,杉树的树形端正,树干笔直,将来可以长得很高,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虽然杉树“近尘嚣”,但它和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好朋友,能够为人类作贡献,比置身山上的松树好多了。唐代韦应物的《郡斋移杉》写出了杉树的“苍然幽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七星杉》一诗:“古杉苍苍横斗文,其干十围阴蔽野。”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杉树的高大粗壮,它的阴影可以遮蔽广阔的原野。北宋学者李靓《七星杉》诗云:“五行与万类,有象皆在天。如何彼杉树,反更侔星躔。”古人认为人间万物都能表现在天象上,而杉树却不同凡响,与星辰齐等、争辉。北宋书法家朱长文《新杉》:“他年逢匠石,宝构壮天朝。”着重赞颂了杉树在建筑上的丰功伟绩。
    我个人认为,如果认为杉树文化的概念可以建立的话,那么它至少可以包含以下内涵:为民谋福祉的利他思想,佛教与树的亲缘关系(如佛教有“四圣树”之说),万杉寺的发展历史以及杉树在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有关杉树的民间传说,杉树在文学艺术上的形象和在诗词歌赋中的意象,杉树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使杉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新的贡献。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浪潮的冲击,一些塑料或其他物质材料可能会代替原先由杉木做成的物质文化用品,但杉树这种自然物一定能长期存在下去,并且人们一定能开发出新的用途,使这一具有7500万年悠久历史的树种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杉树.jpg

2162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9432
发表于 2020-6-21 11:1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通过文章,进一步了解了杉树,谢谢陈老师!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550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996
发表于 2020-6-21 11:3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恭喜,长江周刊用头版刊登陈老师的文章。
学习了,掌握了知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